原有的期待

文:南投縣南投市農會 施慧君

  這次的筆友交流計畫我選擇的方式是實體信件,始終十分喜歡實體信的溫度與握在手裡的真實感,也喜歡提筆寫字的感受。然而不知道是否因為恰逢疫情,從計畫開始到結束,我並未接到任何一封來自筆友的信,失望以外也覺得可惜,失去了一個與外國筆友交流及了解他國文化的機會。

  一開始對這個計畫的期待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文化交流,第二是對自我語言能力的磨練,第三則是「筆友」的樂趣。擁有一位外國筆友,所代表的正是擁有一個對外看更遠的窗口與管道,透過魚雁往返,在熟悉彼此的過程中對對方的成長環境與風土民情也有所理解,既有了情感上的交流,同時又有知識上的補充與眼界的開闊,何樂不為呢?如果這次的筆友計畫有成功,我想我會想了解的文化部分是與美國相關的時事探討,諸如前陣子引起軒然大波的「Black lives matter.」相關事件,還有美國長期以來的槍枝問題、對台灣或中國的看法、貿易戰的實質影響等,但撇除這些嚴肅的話題,我也會好奇影集裡歐美國家開車上學的日常是否為真?下雪又是什麼感覺呢?雖然很可惜並未成功與筆友交流這些疑惑,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其他機會能與外國人交流、滿足我的好奇心。

  第二部分的期待則是對自我英文能力的磨練,雖然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第二多的語言,英文仍略勝一籌,加上中文字的難學習性,我想與筆友間的交流勢必會使用英文來完成。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練習活用英文,母語者在長久的使用下會約定俗成地延伸出口語化的慣用語,也因此文法的正確性有時反而不是那麼重要──與台灣的狀況恰恰相反,在升學制度的要求下,臺灣的英文學習拆分成文法、單字等部分,對文法正確性的要求度高,卻也同時容易扼殺靈活使用的彈性,故我也希望能透過這次的筆友交流活動訓練自己的英文書寫速度與字詞用法,讓自己的英文能力是活的、而非僅為考試而存在。

  第三部分的期待與時代蛻變有關,也是我選擇實體信件的主因,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下,資訊傳遞的方便性和訊息的即時性都大幅改善、進步,透過電子設備、社交平台與網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成為常態,然而也正因為科技的「快」,適時的「慢」才更重要,等待實體信件寄來的期待感如此有趣,而寄送所需的時間正好能調整交流的步調,不需如社交軟體般因為快捷而有回覆的壓力,最後的實體信件也能成為具象的回憶,極具收藏價值。

  雖然此次的筆友交流活動未能成功,我仍期待未來有機會能自己去接觸更多各國文化,並在過程中磨練外文技巧,用更多獨一無二的經驗記錄生命。